20170124

《苏曼殊诗集》,邵盈午著,2013 年 11 月,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。

春华瑰丽,永扬其芬;
秋实盈衍,亦蕴其珍;
悠悠天隅,恢恢地轮;
彼美一人,曼殊僧人1

苏曼殊一生“才如江海命如丝”。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,其事业涉作诗、绘画、小说、翻译等领域。作诗浑然天成,令人触绪萦怀,回味无限。本书载曼殊诗数十首,邵盈午注释很精彩,读此书,真有“瑞霞绕吾庐矣。”之感。

以下选曼殊诗五首。

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》

白云2深处拥雷峰3,几树寒梅带血红。
斋罢垂垂浑入定,庵前潭影落疏钟4

我最喜欢这一首。在上海读书时,我曾几次游览西湖,彼时未闻此诗,否则定要“观潭影,闻钟声,垂入定”。

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5

契阔死生君莫问,行云流水一孤僧。
无端狂笑无端哭,纵有欢肠已似冰。


《本事诗之三6

丹顿7拜轮是我师,才如江海8命如丝。
朱弦休为佳人9绝,孤愤酸情欲语谁?


《本事诗之六》

乌舍10凌波肌似雪,亲持红叶索题诗。
还卿一钵无情泪11,恨不相逢未剃时!

此诗句句据典,却言简意明,道出了曼殊一生"胸中交战的冰炭”。郁达夫的名句,“曾因酒醉鞭名马,生怕情多累美人“,亦复如是。
《本事诗之九》

春雨楼头尺八箫12,何时归看浙江潮?
芒鞋破钵无人识,踏过樱花第几桥?

佛经语,“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。” 曼殊的生与死却极“随意”,他生的偶然,去世亦突然。他本为“中日私生混血”,是父亲与妾河合仙(日本女子)之胞妹私通所生,这种身份留给他的是伴其一生的不安。没有生母抚养,曼殊童年遍尝人情冷酷。成年后狂放不羁,曾几度出家,又因破戒被逐。他自戗自戮般的暴饮暴食,恣意挥霍健康,以三十五岁的盛年结束了浓烈而又迷离的传奇人生。个中原因,何止“无人识”,恐怕他自己亦不能完全参透,死未尝不是解脱。邵盈午点评道:

以曼殊过人的聪慧和才情,为什么艺术之神竟安慰不了 他?为什么在三十五岁的壮年就结束了难以为继的人生?这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本身就隐藏着人生之谜,历史文化之谜。我总觉得,曼殊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海洋,其中隐秘、幽暗的部分,是哲学所不能照亮的。他本人尝自慨道:”春雨楼头尺八箫,何时归看浙江潮。芒鞋破钵无人识,踏过樱花第几桥?” 读罢不禁令人心生喟叹—”无人识”,这正是天才的宿命。 在天才未毁灭前,有谁真正走进过他的内心生活?有谁拦截过悲剧的车辇哪怕仅仅是减缓它的冲速?

苏曼殊怀着“人之大患,在吾有身”的结论,不断怀疑人生,悲剧似乎终不可免了吧!

附:曼殊小传13

  • 1884年10月9日,苏曼殊生于日本横滨。中日混血,父亲苏杰生,与妾河合仙之胞妹河合若私通,生下曼殊。未三月,生母河合若出走,不知所踪。
  • 1885年,体弱,“因病几死者屡”。
  • 1889年,曼殊随嫡母黄氏返回广东老家,饱受虐待。
  • 1895年,曼殊在乡塾就读,大病,被置诸柴房,几死。新会慧龙寺赞初大师携其至广州六榕市出家,因偷食五香鸽肉犯戒被逐。
  • 1902年,至东京,先投考师范学校,旋转入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中国留学生部。开始致力于古诗文,才思大进。 该年,参与兴中会活动,并结识廖仲恺、何香凝、朱执信等。
  • 1903年十二月,入湖南,”参拜衡山,登祝融峰,俯视湘流明灭”。作画赠雨华庵老僧。
  • 1904年一月初,受比丘戒。四日, 受菩萨戒。因不堪为僧之苦,窃取已故师兄遣凡(法名博经)在广州雷峰海云寺的度牒,落魄回港。自此便以度牒上所称”新会慧龙寺赞初长老弟子博经”自称,并自命法号曰”曼殊”。
  • 夏,任湖南实业学堂监舍,因监舍位卑,常为生徒所侮,故背人兀坐,歌哭无常,见 人时目炯炯直视,数分钟不转睛,举校呼为“苏神经 ”。
  • 1905年,上海,经常出入歌场妓院。
  • 拜会陈散原(按,似陈寅恪之父,陈三立,号散原)、陈衡哲。
  • 秋,至杭州,作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》。爱恋秦淮河歌伎金凤。
  • 1906年,寂处小楼,自学梵文。
  • 1907年,与刘师培、何震东夫妇东渡日本。与章太炎同寓东京。完成《梵文典》数卷。
  • 夏,与鲁迅等筹备《新生》杂志,未果。
  • 1908年,寓东京,专攻拜伦诗。
  • 秋,拟与章太炎游印度,因经费等原因,未果。
  • 1909年,见生母河合若。过若松町,作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》。
  • 1910年,咯血症复发。秋前,访印度,回爪哇。
  • 1912年,多次东渡日本省母河合若。
  • 1913年,凛然于匹夫之责,代十方法侣发表讨袁宣言。
  • 1914年,一月,结识孙中山。二月,专攻三论宗(fn)。
  • 萌发游英国、瑞士之念,未如愿。
  • 1916年1月,三访孙中山。
  • 1917年,拟赴意大利学画。
  • 四月,东渡省母,经长崎、马关、神户。
  • 五月,肠胃病大发,形容憔悴。
  • 秋,移居蒋介石宅中,与蒋介石、陈果夫同住。
  • 1918年,病情恶化。移住光慈医院,病笃。于枕畔遗一纸团,上书“僧衣葬我”四字。
  • 五月二日下午四时,病逝,三十五岁。后事由汪精卫等料理。移龛广肇山庄。
  • 1924年,葬于杭州西湖孤山北麓,西泠桥南堍。

注释

  1. 改自《沙恭达伦颂》,歌德作,曼殊译。原文为,”春华瑰丽,永扬其芬。秋实盈衍,亦蕴其珍。悠悠天隅,恢恢地轮。彼美一人,沙恭达纶。” 

  2. 雷峰塔下白云庵。 

  3. 原注:雷峰,又名夕照山。相传道人雷就曾居于此。有塔名雷峰塔,为南屏山支脉,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时所建,突出于杭州西湖南岸,一九二四年倾塌。(按:钱俶原名钱弘俶,吴越国最后一位君主,因“弘”字犯宋太祖父之名讳,宋后只称钱俶。 

  4. 分别指三潭印月与南屏晚钟。 

  5. 仲兄,陈独秀。 

  6. 本事诗一组,共十首,据说写给百助眉史,一位日本艺妓,与曼殊关系密切,曼殊曾为其手绘《静女调筝图》。 

  7. 今译"但丁" 

  8. 原注:极言才华之大。晋朝的潘岳与陆机,因才华过人,史称”潘江陆海”。 

  9. 原注:语出宋代黄庭坚《登快阁》诗:”朱弦已为佳人绝。”意谓知音不在,纵有朱弦,亦只能任其尘封。佳人:指百助。 

  10. 原注云:曼殊自注:”梵土相传,神女乌舍监守天阁,侍宴诸神。”此处指百助。 

  11. 原注:《红楼梦》"绛珠还泪"的故事。 

  12. 原注:尺八:一种日本箫。 

  13. 全部摘自原书附录一,149-172页,我只取了小部分,欲知详情者可览原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