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圣约》|书评
《圣约》(The Testaments)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2019年出版的小说。书未出版就已杀入布克奖短名单1,并最终捧奖。美国亚马逊上,这本书的评论超过六千条,评分达4.5星,名副其实的万众期待。
此书之所以赢得无数读者关注,它的前传《使女的故事》功不可没。该书出版于1985年,书中营造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极权主义社会—-基列共和国。与乔治奥威尔的《一九八四》不同(《使女的故事》创作于1984年),这本书少谈「政治」,没有老大哥,没有电幕,没有「新话」。基列国的体制,宛如一只隐藏在暗中择人而噬的野兽,你看不到它,但它无处不在,呼吸的每一口空气,都有它的味道。《使女的故事》焦点凝聚在「使女(handmaid)」这个角色的悲惨命运上。
使女是什么?如果人类是猪,使女就是「种母猪」。她们由于尚有生育能力而被圈养起来,专供为基列高层人物—-大主教们接种的「种女」。
阿特伍德的写作观念,根据2017年《使女的故事》新版自序2,「如果要我虚构一座花园,每一只蛤蟆都是真实的。」
「不掺假蛤蟆」的理念,使得她的故事的根基,是建立在大量历史研究的基础上3。也就是说,她认为使女的故事,(某种程度)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。写作这本书的时候,阿特伍德住在西德,那时东德还健在,警报阵阵,提醒着她极权主义并未走远,更不仅仅是文学想象。
2017年《使女的故事》拍成美剧,狂揽当年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剧情、最佳女主角、最佳女配角、最佳导演、最佳编剧五项大奖。这个左派媒体喜闻乐见的结果说明了什么?是谁让人们感觉到了强烈的代入感?阿特伍德带头拜谢「特朗普大主教」4。
在国内,前三季豆瓣的评分分别高达8.8分,9分以及8.5分。第四季今年上映。
为起承转合之故,我先说说《使女的故事》大致情节,再说《圣约》。
故事背景:基列共和国
未来某一天,一伙名为「雅各之子(Sons of Jacob)5的基督教极右分子袭击了美国,枪杀了总统,用机枪扫平了国会,美国灭亡。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「基列共和国(The Republic of Gilead)」 的军事独裁政权。统治者自称为「Commander」,这个词,字面意思是「指挥官」,根据基列神权合一特点,中文译为「大主教。」6
「基列(Gilead)」这个词出自《圣经》,有时指一座山的名字,如:
- 他(按,指雅各)起身过大河,面向基列山行去。创世纪 31:21
- 拉班带领他的众弟兄去追赶,追了七日,在基列山就追上了。创世纪31:23
有时是一个地名:
- 他们看见雅谢地和基列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。民数记 32:1
- 在他以后有基列人睚珥兴起,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二年。士师记 10:3
- 。。。直到如今,都是在基列地。士师记 10:4
但这两种说法和小说情节毫无关系。维基百科指出7,《圣经》还有一处,创世纪31:47,指「以石堆为证」,如果是这样,就多少符合小说内涵。但圣经那个词用的是Galeed,而不是Gilead。维基百科对此未做区分,但我觉得值得商榷,因为圣经原文说,
拉班称那石堆为伊迦尔撒哈杜他,雅各却称那石堆为迦累得(注:都是「以石堆为证」的意思)。8
既然「迦累得」是雅各郑重立约的见证,就不是一个随意的名字,何必用什么山名或地名呢?反过来说,如果「基列」等于「迦累得」,那基列山和基列地又立了什么约?见了什么证呢?
这一处只能先存疑了。
基列重回阶级社会,尤其是女性,地位简直天翻地覆。大主教弗雷德曾直言不讳地说:
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那些均属于畸形年代。。。历史的偶然罢了,我们所做的是使一切回归自然9。
回归自然,就是让女人非人化,她们成了一种可以量化分配的国家资源。比如,高级大主教享有五个「马大(Martha)」,即女佣,低级的只有三个。而所谓的女佣不过是女奴罢了,因为她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。
所有阶层最惨莫过使女,如前所述,使女是为高官繁殖后代的「职业受精师」。基列的时代,战争频繁,污染严重,病毒肆虐,人口急剧下降,出生率低,死婴病婴几率高。为维持人口,凡有适龄生育的女子,全部挪用为使女。而且能者多劳,能生的要一直生,直到没用了为止。她们得到特殊的喂养,却生不如死。
每一个阶层穿衣都有规定。使女们戴双翼白头巾,穿红袍,红鞋,仿佛「一个浸在鲜血里的修女。」10 当然,使女也是一种资源,膝下无儿女的大主教可以得到源源不断地供给,一个不行再换一个(故事开始,已经是女主的第三家了)。因为世上只有无能的使女,没有不育的大主教。
杜甫的《兵车行》里有一句:
信知生男恶,反是生女好。 生女犹得嫁比邻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
基列版可能是这样:
信知生女恶,不知生男好。 生男随波逐流把命保,生女千夫阅尽随百草。
依旧是男尊女卑。
妇女之中,最风光的是的夫人(Wives),也就是大主教的太太们。她们比较自由,可以随心所欲参加社交活动,在家里是颐指气使的女主人。表面看来很优渥,但每当大主教厌倦她们的时候,太太就会很配合地死掉。或掉下楼梯摔断了脖子,或及时染上不治之症,等等。
还有一类特殊人群,嬷嬷(Aunt),已不能称为妇女。她们是受了上天的召唤而献身于主的事业的人,放弃了家庭,好比神庙祭司。用《圣约》中大主教贾德(Judd)的话说,「男半球」的事大主教管,「女半球」的事嬷嬷管。因此她们也算是统治集团一部分。基列有四大创始嬷嬷,丽迪亚(Aunt Lydia)睿智,海伦娜(Aunt Helena)狂热,维达拉(Aunt Vidala)阴险,伊丽莎白(Aunt Elizabeh)勇猛(且蠢)。四人之中,丽迪亚权力最大。
使女的故事
我看的这本书,出版日期是2017年12月1日,上海译文出版社。这个版本应该是趁美剧播出之热而出版的,它的封面就是剧中女主角。
奇怪的是,亚马逊注明这本书译者是陈晓霜,叶宪允。但翻到书中「版权信息」一栏,译者赫然是陈小慰。在豆瓣查《使女的故事》,有好几个版本,其中有三个,分别是2001年,译林出版社;2008年,译林出版社;2017年,译文出版社,译者都是陈小慰,而且2017年只出版了这一个版本,应该是亚马逊写错了。
起初,阿特伍德设想她的书名为《奥弗弗雷德》,即小说主人公的名字。后来她改为《使女的故事》,一方面是向乔叟的《坎特伯雷故事集》致敬(「故事」这个词,是tale); 另一方面,这本书用当事人叙事的口吻,讲述给未来的聆听者,「具备那种不可置信的奇幻色彩,和那些经历过惊天动地大事件的人们讲的故事有共通之处。」 11 此外,最后《史料》这一章,作者还提到tale这个词的双关义,tale与tail(尾巴)为同音异义词,而tail又不禁使人联想到使女的角色12。
小说的情节很简单,女主回忆如浮光掠影,与现实彼此辉映。
书中,基列国的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,坎布里奇市。小说的第一句话说,「我们的寝室原本是学校体育馆。」 这里的学校当指哈佛大学。
女主是一名使女,没有名字,她「号称」奥弗弗雷德(Offred),即「Of」 + 「Fred」,意为「弗雷德家的」。政变刚开始,她和丈夫卢克计划带着女儿用假护照逃到加拿大,不幸失败被抓,三口人从此散。当时她还年轻,又生过一个孩子,属于「可再生资源」,因此就成了使女。
使女住在圈养她们的大主教家中,「授精仪式」每月一次,此外她和大主教没什么交集。然而,不知为什么,大主教弗雷德经常约她单独见面,通常在他的书房。尽管做这种事违法,不过只要夫人没发现就没事。两人偷摸见面不是因为大主教有什么邪恶嗜好,不便纳入仪式。其实二人就是玩填字游戏,偶尔看看杂志,小说,甚至有一回大主教打开收音机,给她听「自由美洲广播电台」。在那个压抑人性的环境,大主教也是个寂寞人啊。
某晚,大主教赐她一件缀满紫色亮片的羽衣锦裳,还让她化了简妆,然后带她去了「荡妇俱乐部」。顾名思义,这是给上流人物干下流事的地方。正如限价法令会导致黑市猖獗,存天理灭人欲必然造成「男荡女娼」。女主略显吃惊,大主教却说,「毕竟大家都是人嘛。。。我们不能欺骗自然。」(上面提到的让社会回归自然也是他说的)。
时间一天天过去,眼见奥弗弗雷德肚子依然平平,夫人坐不住了。她暗示女主,家里的司机尼克不错,夫人可以亲自出面帮她搞定。尼克这个人,奥弗弗雷德第一次与他见面时有细致观察:
他就住在这儿,住在这所房子里,在车库那头。他身份卑微:没有分到女人,一个也没有。他没有头衔:因为某种缺陷,比如缺少关系什么的。但他的举动却表现出对此毫不知情,满不在乎的样子。他随便有余,恭顺不足。也许是愚蠢所致,但我不这么想。有股鱼腥味,过去人们常这么讲,也有人说,我闻到股耗子味。13
夫人告诉她不必顾虑,大家都这么做,同时还说会帮她弄到她女儿的照片。基列没有太监这一点还是挺人性的。也许要不了多久,就会成为一个「只知其母,不知其父」的母系社会了。
可是夫人哪里知道,尼克的「鱼腥味」不是假的,他是敌人「五月天(Mayday)」的内线。夫人更想不到,奥弗弗雷德很快就甩开她单干了,她和尼克频繁往来,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。终于,奥弗弗雷德觉得真精取到了。
就在这时,形势急剧变化。
先是奥弗弗雷德的使女同伴奥弗格伦(Ofglen,「Glen家的」)自杀,她也是五月天的人,在看到抓她的「眼目(基列秘密警察)」车子驶来时上吊死了。祸不单行,夫人不知怎么发现了羽衣锦裳,丢下一句,「娼妇,你也别想有什么好下场。」 奥弗弗雷德来不及万念俱灰,争分夺秒思考怎么死合适。
接着,更可怕的事情来了,一辆黑色蓬车赫然来到大主教门前,停下,车上画着一只白色眼睛,两只翅膀,象征「眼目」。女主后悔没早点准备一些剪子菜刀,这时想上吊都不赶趟了。
然而,门一开,出现的是尼克,他悄悄说来的是五月天,你放心跟他们走。奥弗弗雷德说你一定是疯了。尼克只说了三个字,「相信我。」 奥弗弗雷德立刻放下了一切念头,走了出来,上了车子,驶入黑暗亦或光明之中。
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,奥弗弗雷德最后去了哪里,是生是死,跟尼克是否有孩子,书里并没有交代。基列的故事,将在《圣约》中继续。
圣约
34年之后,80岁高龄的阿特伍德14终于写出了续集—-《圣约》,人们太好奇了。它讲了怎样的故事?使女们命运如何?基列的结局又怎样?
也许很多人要失望了,《圣约》的主角不是使女,书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奥弗弗雷德或者尼克。然而,根据书中时间线索,我们多少能做出一些推测,尽管这种推测没有官方认可。阿特伍德说,奥弗弗雷德的结局,「光明大于黑暗」15。
《圣约》有三位女主,分别是第一部凶神恶煞的丽迪亚嬷嬷(Aunt Lydia),少女阿格妮丝(Agnes)以及黛西(Daisy)。根据情节推断,阿格妮丝和黛西是同母异父的姐妹,她们的母亲是奥弗弗雷德。阿格妮丝是姐姐,她的父亲是卢克。黛西是妹妹,她的父亲是尼克。奥弗弗雷德在基列生下了黛西,不久后和尼克在五月天的协助下逃出基列。
而丽迪亚嬷嬷多年来一直秘密搜集基列上层的黑暗内幕,后来通过阿格妮丝和黛西透露给加拿大媒体,基列随后爆发内战,在混乱中灭亡,美国得以重建。
基列的毁灭,是丽迪亚嬷嬷一手策划,她也是本书第一主角。
丽迪亚嬷嬷(Aunt Lydia)
「死人才配享雕像,我还活着,却已有了一座。而我早已石化。(Only dead people are allowed to have statues, but I have been given one while still alive. Already I am petrified.)」 丽迪亚嬷嬷在她的密室中悄悄写道。
九年前,基列为她立了一座雕像,以显地位尊贵。此时的丽迪亚可谓基列「女主教」,她是小儿夜啼的克星—-还哭,莉迪亚嬷嬷就来了! 她是完美理想的化身—-这事儿,丽迪亚嬷嬷会让你怎么做? 她还是终极仲裁者—-这事儿,丽迪亚嬷嬷怎么看?
政变之前,她是一名律师,53岁,单身,离异,无子女。基列初期,她和所有女性一样,没了工作,没了自由,财产被剥夺。她被带到一个污秽不堪的体育馆,等待审查,熬过了一段黑暗浑浊的日子。大主教贾德很欣赏她的才能,在性命威胁之下,她同意辅助贾德。她和海伦娜,维达拉以及伊丽莎白一起创立了阿杜瓦神庙(Ardua Hall),制定了服饰、礼仪等等规定。四人之中,维达拉资历更老,然而很快丽迪亚能者居上,成为四人之首,后来连贾德都忌惮她三分。基列到处悬挂着四位嬷嬷的头像,丽迪亚高出三人,且镶金框。
头像和丽迪亚并列的,是「女婴妮可(Baby Nicole)」,妮可是基列开足一切宣传机器造出来的英雄。她出生在基列,还是个婴儿时就被叛徒拐走,下落不明,多年来,基列为找到她,上穷碧落下黄泉,还不停向国际痛诉如何「痛失爱女」。妮可,是基列煽动民族情绪,同仇敌忾的最佳武器。
然而,无论地位多高,丽迪亚对基列的仇恨从未熄灭。这恨深深埋在心里,只对她的秘密日记倾吐。多年以来她利用手中权力,搜集了无数高层的腐朽内幕,只等时机成熟发动致命一击。同时她还默默为五月天输送情报,破坏基列的行动。「我们内部出了问题,丽迪亚嬷嬷。」 有一次贾德对她抱怨道。他想不到,「问题」就坐在他面前。毕竟,不是每个方丈都叫做玄慈。
有一次,丽迪亚照镜子,发现自己「脸色依然健康,皮肤光滑,特别是下颌上那颗个性的痣(mole)。」 有趣的是,「mole」在英语中,还是「线人」的意思。
她不着急,只是耐心等待。
阿格妮丝
阿格妮丝有可能是奥弗弗雷德的大女儿,这个说法对不对呢?
如果成立,那么她就是《使女的故事》中,出现在奥弗弗雷德回忆中的小女孩。她出生在政变爆发之前,一家人被捕之后,送给别人收养。《使女的故事》中,「夫人」曾答应为奥弗弗雷德弄到一张她女儿的照片,可以说明她女儿的身份是确定的,而且就住在基列。
《使女的故事》提到逃亡失败被捕的过程是这样写的:「我奔跑着,和她一道,牵着她的手,生拉硬拽地领着她穿过蕨丛。她半睡半醒的,因为我事先给她服了药,以防她哭闹或说话,暴露了我们的行踪。她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。地上高低不平,到处是石子、枯树枝,散发着烂泥味和败叶味,她跑不快。。。她哭了起来,显然是吓的,我想背她,可又背不动。。。别出声,我生气地呵斥她。。。身后传来枪声。。。我一下将她摁倒在地,整个人趴在她身上,严严实实地将她捂住。别出声,我再次警告。。。可她怎么能不出声?她毕竟还年幼,一切都太迟了,我们被分开,我的双臂被捉住,所有的希望都化为泡影,什么也没留下。。。我却眼睁睁看着她,看着她向我伸着双手,穿过叶子已经开始变红、变黄的枫树林,离我远去,被人带走了。(第十三章)」
《圣约》中阿格妮丝是大主教凯尔(Kyle)的女儿,母亲叫塔比莎(Tabitha),她曾给阿格妮丝讲了一个故事:16 「有一次,我闯进一座森林,来到一座中了魔法的城堡,许多小女孩关在那里,她们没有妈妈,还被坏巫婆下了咒语。我有一枚魔法戒指,用它打开了城堡的大门,但是我只能救一个孩子,所以我仔细地找啊找,然后我选中了你!」 「是你抱着我离开城堡的么?」 阿格妮丝问。塔比莎说, 「不,你当时太大了,如果我抱着你,你就会咳嗽,巫婆会发现我们。所以我一直牵着你,彼此悄悄说着‘嘘!嘘!’ 一边走。可是不一会我们不得不飞快奔跑,因为我们还是给巫婆发现了!我们躲在一棵空心树干中,不敢出声,惊险极了!」 阿格妮丝这时仿佛想起了什么,她恍惚记得有人曾牵着她,在森林中逃跑,当时躲在树里了么?她不能确定。
《使女的故事》中女主还做过一个梦:「她消失了,我无法将她留住,无法将她留在我身边。她走了。也许我确实把她当做一个鬼魂,一个五岁时就已死去的小姑娘的鬼魂。我记得我们曾有过的合影,我抱着她,典型的母女照,照片被拴紧在镜框里,妥善保存。。。我躺着,任水拍打着我,身旁是个并不存在的开启的抽屉,心中思念着那个并未在五岁时死去的小女 孩,我希望她确实还活在世上,即使不是为我而存在。。。八岁,她现在该有这么大了。我已经填补上流走的那段时间,我知道究竟流走了多少时间。(第十二章)」
这说明,如果奥弗弗雷德的女儿是阿格妮丝,政变发生时她五岁,现在已经八岁了。过去了三年,文中也说过这是奥弗弗雷德第三家。而故事的最后,奥弗弗雷德在尼克的帮助下逃跑,如果后来生了黛西,那么姐妹相差九岁。
阿格妮丝后来的故事是这样:
塔比莎不久之后病死了,凯尔续了弦,阿格妮丝的继母叫葆拉(Paula),是个寡妇,曾是大主教桑德斯(Saunders)的妻子。葆拉说,她家的使女偷了厨房串肉的扦子,悄悄来到桑德斯书房外,趁他开门时突然偷袭,杀死了他。使女随后试图逃跑,被抓,绞死,悬尸。
令阿格妮丝心烦意乱的是,她发现,原来自己真的是「抱来的」,而且亲生母亲竟是个使女,后来还从基列叛逃了。虽然塔比莎对她疼爱有加,她生活还算幸福。塔比莎死后,她就成了家里多余的人,葆拉一心想把她嫁人了事。
她13岁时,葆拉替她选好了未婚夫—-「眼目」的头目,大主教贾德。贾德的夫人很配合地死掉了。婚礼差不多一年后举行(书中说为阿格妮丝准备了四季穿的衣服,因此推测是一年),阿格妮丝一天比一天绝望。这年的11月发生了一件事,好友贝卡(Becka)原本预计将与另一位大主教结婚,由于她深受心理创伤,对婚姻身怀恐惧,绝望之下割腕自尽,不料未死,经丽迪亚嬷嬷批准,加入了阿杜瓦神庙,六个月的见习期后就能成为一名嬷嬷,不出意外,便是青灯古佛,终了此生。这件事,丽迪亚特意记在她的日记中。有意思的是,她说,它和为我立像发生在同一年。而上文提过,她的雕像是九年前建立的,有了这两个精确的数字,可知阿格妮丝「现在」应该是13+9=22岁。
婚期将至,阿格妮丝想到自杀,或者新婚之夜,先谋杀贾德,再杀自己,但一想满身满床血流成河,勇气顿消。终于离婚礼还有三天,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,丽迪亚嬷嬷来家里看她,并暗示她:上天的召唤无比神圣,任何人不得抗拒。阿格妮丝眼睛亮了,她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,先使了个计策逃出家门,然后来到阿杜瓦神庙申请出家当嬷嬷。葆拉得知,大发烈怒赶来拿人,丽迪亚嬷嬷再次出现,并说了一句让葆拉无法拒绝的话,葆拉走了,阿格妮丝终于自由了。
丽迪亚嬷嬷说了什么?七年之后,阿格妮丝才知道真相。那时,她已是维多利亚嬷嬷(Aunt Victoria)。有一天,在给丽迪亚嬷嬷誊写演讲稿时(演讲稿总是事先放在她桌子上),她发现里面夹了一份材料,内容令她颤抖不已:葆拉与凯尔谋杀了大主教桑德斯与塔比莎,两人早就有染。
接下来两年,阿格妮丝不断收到内幕材料,基列的神话在她心中彻底破灭。每次这些材料都是和演讲稿夹在一起。她明白,必然是丽迪亚嬷嬷有意为之,也许把她从贾德的魔爪中救出来,也是丽迪亚的计划,她在向自己暗示着什么。
这里有一个小矛盾,阿格妮丝是婚礼前三天离家的,此时过去了差不多一年,她应该已经14岁,是丽迪亚嬷嬷立像的第二年了,距离现在8年,否则阿格妮丝就是23岁,而不是22岁。但书中确实写了阿格妮丝加入阿杜瓦神庙以来过去了9年,可能的解释是当时11月贝卡自杀的时候,阿格妮丝已经14岁了,那么她现在就是23岁,而不是22岁。
黛西
与此同时,加拿大多伦多,黛西即将迎来16岁生日。一周前,她不顾父母劝阻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反对基列的抗议游行。游行队伍喊着「女婴妮可,指路明星!」的口号,呼吁政府抵制暴政。黛西充满活力的身影随后出现在各大报纸中。她的父母尼尔(Nail)和米兰妮(Melanie)随即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焦虑。当然,黛西不明白,她觉得自己做的对。
16岁生日这天,黛西一早去了学校,放学时接她的却不是母亲与蛋糕,而是五月天。原来尼尔和米兰妮已被基列特工炸死在汽车里。五月天护送黛西到了秘密窝点(五月天国际上定性为恐怖组织,只在地下活动)。负责保护黛西的人叫以利亚(Elijah,与圣经中先知以利亚同名,而且先知以利亚的故乡也叫基列17。)以利亚的话令她震惊到怀疑人生,原来尼尔和米兰妮不是她的亲生父母。黛西出生在基列,后来在五月天的帮助下随母亲逃到加拿大。基列对此耿耿于怀,这就是为什么五月天安排尼尔和米兰妮充当她的父母,以掩人耳目,因为有无数人在寻找她。
「我明白,就像女婴妮可。」 黛西专门研究过她的故事,还写了一篇论文。
「你就是女婴妮可。」 以利亚说。
黛西目瞪口呆。
妮可这个名字或许暗示她是尼克的孩子,如果黛西的母亲是奥弗弗雷德,那么她是阿格妮丝的妹妹,现在16岁,而上文推算阿格妮丝23岁,两人相差7岁,这似乎是不可能的。
时代周刊的文章说,《使女的故事》结尾,奥弗弗雷德上了「眼目」的车,那时她也许有了和尼克的孩子。那是15年前,现在黛西是16岁,简单的数学计算可知,黛西刚好就是那个孩子18。
不知道时代的编辑脑子出了什么问题,如果黛西刚好是那个孩子,「简单的数学计算可知」,她只有14岁。
先综合一下确定的信息:
- 政变时阿格妮丝5岁,《使女的故事》发生在三年后,此时阿格妮丝8岁,奥弗弗雷德不久逃走。
- 《圣约》中,阿格妮丝13岁订婚,当年11月,贝卡自杀未遂,丽迪亚的笔记显示,那是9年前。
- 阿格妮丝婚礼前三天逃婚,后来加入阿杜瓦神庙,成了嬷嬷,如今已经9年。
- 同时,身在加拿大的黛西/妮可刚好16岁。
- 另据阿特伍德说,两部书的故事相距15年。
这些信息是无法自圆其说的。妮可16岁是文中明白写的,如此往回倒推,则奥弗弗雷德逃出大主教家里,应该是17年前。而阿格妮丝的年龄只可能是22岁或者23岁,必居其一。如前所述,23岁可能性更大。这样17年前她只有6岁。于是1和5这两条的数字不准确。不过续集隔了30多年,可能阿特伍德本人都记不清之前的内容了,小小误差不必深究。
下面继续妮可的故事。
五月天虽然带走妮可,却找不到可靠的安置地点。这时,以利亚说出了一个冒险的办法,原来线人已告诉五月天,她准备好了好足能把基列炸飞的猛料,但她强调,前提是必须妮可亲自来取。以利亚认为这个办法可行,因为女婴妮可是基列的「女儿」,即使行动失败,也不会有性命危险。再说现在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,即使冒险也得一试。
于是妮可化名婕德(Jade),假装流浪街头,故意引起「珍珠女郎(Pearl Girls)」的注意。珍珠女郎是基列的「传教士」,她们的工作是专门从国外诱拐年轻女性回国。以利亚说,「她们的话,和戴的珍珠一样,都是假的。」
不出所料,珍珠女郎立刻上钩,花言巧言哄她入彀,妮可将计就计,顺利进入基列,线人随后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暗号认出了她的身份。
这个线人,不用说,自然是丽迪亚嬷嬷了。她的计划是把秘密材料用一种特殊的装置附在妮可身上,再让她带出去,透露到国外。但这里必须说明一个问题,为了达到目的,她完全可以通过老办法向五月天转移情报,何况基列进来容易出去难,妮可想走不会那么顺利,丽迪亚何必多此一举呢?
我想原因就是,以当时的情况,她这么做对自己最有利。她既可以坚持原计划,想办法护送妮可出境,摧毁基列。万一计划有变,只要她把妮可一交,立刻就千秋万载,一统江湖了。毕竟妮可的安全,除了五月天,没人真的关心。
基列的覆灭
妮可到达基列,丽迪亚通知贾德,「我已找到‘女婴妮可’」,贾德大喜过望,丽迪亚声望达到顶点。接着,她把阿格妮丝和妮可唤到一处,共享同样X染色体的姐妹终于相认。几人定好计划,由姐妹二人扮作珍珠女郎出境,手续由丽迪亚负责。
谁知,在出发前几天,贾德突然通知丽迪亚她准备迎娶妮可,以增加自己的威势,并让她给夫人「治病」。丽迪亚被迫提前行动,第二天清晨阿格妮丝与妮可就沿着丽迪亚安排好的路线出发了,一路有惊无险,顺利到达加拿大并公开了丽迪亚的劲爆材料,等基列发现,为时已晚。巨大骚乱席卷全国,基列土崩瓦解。而丽迪亚听到「眼目」的皮靴声音在门外响起时,从容地合上了笔记,给自己注射了大量吗啡,与这个暴政同归于尽。
从基列政变开始到奥弗弗雷德出逃一共3年,自那时起又过去了17年,那么基列政权仅存在了20年。《圣约》说,政变那年,丽迪亚嬷嬷53岁,因此她享年73岁。
如果说《使女的故事》是悲剧,这一部《圣约》阿特伍德给大家带来了喜剧。尽管情节有些漏洞,总体来说还是很值得一看。
题目翻译
最后说说题目的翻译。说了这么多「圣约」,其实目前中文尚未出版,这最终的名字还不知道。有关报道都把英文书名The Testaments翻译为「圣约」,但我认为不妥。
圣约这个词显然源于圣经的旧约(Old Testament)以及新约(New Testament)。「约」是契约之意,也就是人和神双方的约定,它规定了人有什么义务,神要如何如何,等等,如果违约,就要受惩罚。从这个意义来说,圣经是名副其实的「圣约」。
阿特伍德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时是这样说的19,
Why is the book called The Testaments? Atwood has a three-pronged answer to this question, drawing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novel – which is told by three narrators – and the religious aspects of Gilead. It has several different meanings: last will and testament, Old and New Testaments. And what does a witness give? A testimony, but also a testament, she says. So it’s those three: the witness, the will and ‘I’m telling you the truth.’
简言之,这个题目表达三个意思,1. 见证(witness,通过亲身经历证明所发生的事情)2. 遗嘱(the will)3. 叙述真相(I’m telling you the truth,跟见证的意思差不多)
由此可见,连人和人之间约定的意思都没有,更甭提「圣」了。既然叫圣约,约定的一方总要有神吧。虽然基列动辄以神的名义,但这就像恐怖分子行必称圣战一样,哪有半点神圣?
再说,从书的内容来看,这本书的三个主人公,丽迪亚嬷嬷章节标题用的一律都是The Ardua Hall Holograph,阿格妮丝用的是Transcript of Witness Testimony 369 A,黛西用Transcript of Witness Testimony 369 B。显然关键词都是见证。而且,丽迪亚的亲笔信是秘密写的,她假想的读者在未来,彼时基列已成往事,读者可以云淡风轻地看待这段历史。这意味着,这是一种特殊的遗嘱,符合testament词意,同样没有约定的意思。
另外,维基百科称,所谓的圣约,就是丽迪亚的记录20。 这个说法是错的,很明显原文The Testaments是复数形式,它不是一个人的见证。
综上,「圣约」这个翻译不妥,它不符合作者本意,也和书的内容相违。
-
一年一度布克奖只颁给英语原创作品,公认为当代英语文学的最高荣誉,影响力巨大。评审流程是,长名单—-短名单—-获奖。2019年布克奖入围作品一共151本,长名单13本,短名单6本,获奖2本。 ↩
-
“If I was to create an imaginary garden, I wanted the toads in it to be real.”” The Handmaid’s Tale, 2017, Penguin Random House UK。另外,纽约时报刊载全文,题为「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谈‘特朗普时代,使女的故事意味着什么(Margaret Atwood on What ‘The Handmaid’s Tale’ Means in the Age of Trump)’」 ↩
-
例如,见大西洋月刊,Review: Margaret Atwood’s ‘The Testaments’。 ↩
-
Margaret Atwood on What ‘The Handmaid’s Tale’ Means in the Age of Trump ↩
-
根据《圣经》,雅各又名以色列,他的后代形成了以色列十二支派,因此他是以色列人的先祖 ↩
-
「‘大主教’原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、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和奥斯曼帝国国家元首‘哈里发’的称号。在书中用来通称基列神权政治中政教大权在握的上层人物。」 《使女的故事》,第二章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7年 ↩
-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Gilead ↩
-
括号内注释也是圣经原文。 ↩
-
第34章,《使女的故事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7年 ↩
-
第2章,《使女的故事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7年 ↩
-
新版自序,《使女的故事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7年 ↩
-
史料 关于《使女的故事》的历史记载, 《使女的故事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7年 ↩
-
译注:「鱼腥味」及「耗子味」指形迹可疑,事情不对头,第4章,《使女的故事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7年 ↩
-
阿特伍德生于1939年。 ↩
-
TIME,What Happens in The Testaments? Margaret Atwood Reveals Plot ↩
-
pp.12-13, The Testaments, Penguin Random House UK, 2019 ↩
-
第2章注释1,《使女的故事》,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7年 ↩
-
TIME,What Happens in The Testaments? Margaret Atwood Reveals Plot ↩
-
TIME,What Happens in The Testaments? Margaret Atwood Reveals Plot ↩
-
Lydia‘s manuscript is later published as The Ardua Hall Holograph, also known as The Testaments.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he_Testaments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