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周过去了,生活开始常规化,新鲜感渐渐消退。我习惯了直接喝水龙头里的水,习惯了左侧通行,甚至很快习惯了蓝天和白云。

201757-1

每天一个人坐车,一个人看书,一个人吃饭。叫做社会关系的东西目前还不存在,我甚至担心这种无组织状态要持续很久。

有一天去Vicroads的客服中心买交规手册,准备驾照考试,那里的工作人员见了我便问道,你要中文版手册吗?我想,在这里,不管怎样,长相和口音就是我的标签。可说毫无希望改变了。以前倒是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变成了老外会是什么感觉。虽然以土著人民的观点99%的澳洲人都是外来人(目前澳洲土著人口占1%),但这就像说XXX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一样,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。移民使得澳大利亚变得多元化,但是人口成分还是英裔白人占绝大多数。

英语

过来两周跑了不少机构,英语交流没遇到太大问题,公交火车报站也听得懂。原来担心澳洲口音偏英,事实上这种担心多余了。自己说话的时候,注意时态和虚拟语气, 除了口音不地道,其余的还过得去。

有一天我去买被子,店主是个中年人,胡须刮的干干净净,头发梳的整整齐齐,他笑眯眯地跟我说,你放心说好了,你说,我能听懂,真是给我莫大鼓励。

不过,有时候勇于说和胡说是有区别的,在国内看到太多的神奇翻译,像下面这种,这还是不要用的好,

201757-2

但是,无障碍只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。有次坐电车,四人座位,我旁边坐了三个本地人,衣冠楚楚,谈得很热烈,我仔细听了半晌,除了大概知道他们在谈法国大选(Le Pen听得很明显),别的讨论什么模模糊糊。如果雅思听力考这种我就歇菜了。

有人说澳洲人懒,说话省略多,比如thank you往往就用ta代替了,我却一次也没听到,无论是路人,还是办事的服务人员,全部都是thank you,也许他们是照顾我这个老外。

日常

每天吃完早饭出门,出家门五十米就是电车车站,直通市里。下车的时候或者漫无目的逛一会,或者直奔图书馆。

路上只看风景。

201757-3

午饭在图书馆就近解决。饭店的菜单大多贴在橱窗上,路过看一下,觉得不错就试试,味道好就标在Google Maps上,方便下次再来。午饭价格多数10到15刀。

其余时间就在图书馆,看书或者安排下一步计划。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开门时间是周一至周四上午十点到晚上九点,周五至周日到晚上六点,记住便再无问题。当然,若不是要在意闭馆时间,工作日也罢,假期也罢,节日也罢,现在对我全无区别。

晚上回家不乘电车,坐火车。图书馆对面就是墨尔本中央火车站,五分钟就走到了,常常能赶上limited express版本的火车。这些车只停一些重要的车站,路上不超过半小时。晚上六点的话人相当多,站无虚席。墨尔本乘公交,[PTV]很实用,可以规划线路,查route map,还能实时查询火车到站时间。不过我从不特意赶车,来什么坐什么。

火车上不看书,过去觉得出门不带书是一种浪费,后来看到傅斯年说,每天只有二十一小时,剩下三个小时是用来思考的。虽然我没有那么多事去思考,却也学着不再把日程完全塞满了,时间的缝隙留的很大。脑袋不是行李箱,塞得多不一定管用,即使行李箱,超重也是要付钱的。车上没事就[看地图]记站名。市中心有五站,是个环形。从我上车的中央车站顺时针是,

  • Central station
  • Parliament station
  • Flinders street station
  • Southern cross station
  • Flagstaff station

我回家的话,从Parliament 那一站就往东去了,经过Richmond和Burnley,是个换乘站,再坐四站,

  • Hawthorn
  • Glenferrie
  • Auburn
  • Camberwell

这里又是一个换乘。然后再坐六站,

  • East Camberwell
  • Canterbury
  • Chatham
  • Surrey Hills
  • Mont Albert
  • Box Hill

我就下车了,坐了几次,这些站名已经倒背如流。顺便说一下,火车到站提示很简洁,只有一句,Now arriving at…,如果是换乘车站,比如Camberwell,就加一句,变成,

Now arriving at Camberwell; change here for Alamein services.

很简单,北京地铁相比就“循循善诱”多了,中文完了是英文,还不忘了弘扬一下传统美德(但却没有英文版)。

我每天晚上从图书馆出来,过马路,走到车站,刷卡进站,下两部扶梯,向右转,到platform 4,上车,数着站名到家,天天一成不变。一如曾经在北京坐地铁上下班,六号线坐九站换五号线,再坐五站下车,第几个车门上下车全都一样,仿佛车门上写着的是门牌号码。循规蹈矩,犹如活在一个轨道上。

Box Hill 图书馆

值得一提的是Box Hill社区图书馆(似乎每一个社区都有图书馆)。偶尔上午有事不去市里,下午就到这来,呆到闭馆回家,因为离家近。地方不大,大多数是附近的学生放学来做作业,有的还有老师辅导。我看到许多中国学生,初中生吧应该,作业做的挺辛苦,可是这么小就能出国念书,我很羡慕。

我打算下周去申请张会员卡。

201757-4

201757-5

201757-6

iTunes

周一银行卡收到之后,我就把iTunes的地区切换到澳洲了,以前购买的应用没有了,不过刚好可以清理一下,许多应用买了也没怎么用。

另外Apple Music也没了,这里Apple Music每个月要花12刀,头三个月免费试用,我打算先用三个月再说。

目前买过的应用,只剩下这几个最常用(Workflow已经免费了)。

  • Ulysses,写blog,颜值与效率并存。
  • OALD,英语必备。
  • 2Do,这类的应用非常多。2Do配合Workflow,非常顺手。
  • DEVONthink,去年升级之后一直用来着。Macstories有两篇文章深入探讨,[1],[2]。可以看看。
  • Castro,听Podcast。

其余的订阅服务倒是不受地区影响。

Audible

[Audible],我今年最喜欢的服务。这是亚马逊旗下的有声书网站,就是读英文书给你听。我想听的书目前还没有找不到的。朗读的质量相当好,清晰又有感情。像[奇鸟行状录]这样的小说听着没难度,我觉得比自己读书感觉还要好。而且比为了练听力听那些枯燥的新闻有趣多了。

有些书,比如尼尔•弗格森(Niall Ferguson)的[Civilization],Audible版本是作者本人亲自上阵朗读的,英式口音(Ferguson苏格兰人),档次是够高,对我只能说是催眠必备。

但是,万物有一得亦有一失。Audible虽好,却价格不菲。比如,奇鸟这本书非会员要$39(美元),比书贵多了。而如果加入会员,每个月要交$15,然后书还是要花钱买的,但是是会员价格,会低得多。其实如果听的不多,不用花钱买书,会员每个月到期会得到一个credit,一般一个credit可以兑换一本书,所以会员的话至少一个月能换一本。换好了取消会员就行,听完了再加,不限制次数。

而且,去年亚马逊送了我三个月的会员,每个月99分钱,简直是白送,不知道这种好事是不是人人有份。嗯,还有这一次我把我的账号从美国转到澳洲,前三个月会员费用五折,这样三个月下来能再换三本,三月之后取消,等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亚马逊又送大礼。就好像这周我不小心得了$20。本来是任意买三本送20。有本书被我买,取消,买,取消,又买(真不是故意的),然后莫名其妙就多了这个voucher。这算bug吗?

开车

周一在RACV的[drive school]找了两个教练,发信息过去,等了一天,没有回信。于是周二给客服打电话,登记了信息,整个过程俨然雅思听力Part 1的情景。晚上教练就打来电话约时间了。

周四第一次上路,教练是个白人老头,身材高大,很和善,说话慢条斯理,细声细语,但是一丝不苟,比如,规定遇到STOP标志,要停下来等三秒,我当时看左右没车打算开过去,被教练一下刹住车,倒回标志前面,让我看清楚,然后重新来一遍,可谓教训深刻。当然大多数时候还是很和谐的,教练的口头禅是,

“good young man!” “bravo!”

开右座车开始有些不习惯,尤其右转左转的时候不适应,开了两圈好多了。整体感觉,这里开车很规矩,直行的时候常能看到旁边小路有车在那等着,准备进来,教练说完全不要管这些车,只管全速通过。如果并进来的车让你被迫减速,那是不对的。

最近看了交规手册,发现本地人学开车,要好几年才能拿到full license,一开始是L牌照,在有人督导的情况下开满120小时,然后换P1牌照,至少12个月,再下来是P2牌照,至少3年,如果一直不出错,才能发正式的驾照。这种规定据说是按照统计数据制定的,相当科学。

201757-7

守规矩与人素质无关,是细致的教育加严厉执法管理出来的。靠人自觉永远是不行的,只有合理的制度才管用。

风景

这周只有周六上午在外面转了小半天。

布洛克长廊。

201757-8

201757-9

伊丽莎白大街,阳光洒在大楼上,光影斑斓,这一瞬间看起来很奇异。

201757-10

圣保罗教堂,这次进来了,周末有礼拜,而且很巧是中文的,人不多。我以前没听过天主教弥撒,隐约觉得祈祷词似乎是尼西亚信经,我听到有受生而非被造这种句子,这是尼西亚信经的重要标志(那个年代,三位一体的概念还没有) ,不过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,基督教新教从不念信经。此外还有唱诗班唱奇异恩典。

201757-11

教堂一进来,能看到穹顶之上,十字架左右写着两个希腊字母,学理工科的同学都认识。我估计是暗示启示录的这句话,

主神说,我是阿拉法、我是俄梅戛,(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腊字母首末二字),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。启示录1:8

我从教堂边门进来,转了一圈,拍了几张照,从正门出来,发现门口写着不许照相,还有一个牌子写着如果照相要经过许可,还要交五块钱。

总之一个人逛街挺没意思的。除了书多的地方,我都懒得去。我喜欢约翰逊说的话,有一次,说道爱尔兰的巨人堤坝,他说,那里

was worth seeing, but not worth going to see.(值得看,但不值得跑去看) 世界上大多数地方我觉得这句话都成立。不过我很好奇,他那个年代(18世纪),这一点他是如何做到的。

消费

最后说说钱。

4月23号登陆至今,衣食住行花了不到2000。衣服一件都没买,这一项算是生活用品吧。

  • 用:$191.19
  • 食:$519.56
  • 住:$925,房租,不算酒店。
  • 行:$231.9,练开车,买交规手册,翻译驾照,不算机票。
  • 总: $1867.65 后面几周不用交房租,加上生活用品大致买全了,开支会少一些。

《倚天屠龙记》第三十回,回目叫做东西永隔如参商,说的是小昭跟张无忌分别那一段。最后两段是这样的:

张无忌不知说甚么话好,呆立片刻,跃入对船。只听得小昭所乘的大舰上号角声呜呜响起,两船一齐扬帆,渐离渐远。但见小昭悄立船头,怔怔向张无忌的座船望着……两人之间的海面越拉越广,终于小昭的座舰成为一个黑点,终于海上一片漆黑,长风掠帆,犹带呜咽之声。

“参商”是古书里说的两颗星,参星与商星,此东彼西,永不相逢。从这个意义来说,东西永隔如参商是恰当的,我这个南北永隔如参商有笑颦之嫌。

不过澳洲孤悬海外,孤零零地飘在南半球,论距离,离中原可比波斯远多了。古代欧洲断定世界上存在一片南方大陆,拉丁文叫做“Terra Australis”,字面意义就是南方的大陆。于是当欧洲人第一次发现澳大利亚时,就顺理成章地使用Australia了。所以澳大利亚这个词其实就是南方的意思。Terra的意思是陆地,派生出的词根也是跟陆地相关,体会一下这句话,

the peerless grace of the terrestrial is as nothing to the glories of the celestial. (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荣耀相比,又显得那样微不足道。)1

在张无忌那个年代(14世纪),欧洲人的航海壮举还没开始。去波斯是可能的,去墨尔本连想都想不到了。

  1. 《耶路撒冷三千年》